大澗口村:大山深處茶清香
更新時間:2016-11-13 22:09:17點擊次數:950次字號:T|T
山遠天闊,遠處的中條山自顧自地朦朧著,綿延的曲線好似用水墨丹青勾勒出來,安靜地浸潤在一片暮靄之中。或許是在嘈雜的城市呆久了的緣故,置身在這一片茶海,竟然不知該如何呼吸了,靜得讓人懷疑是不是耳朵失聰了
山遠天闊,遠處的中條山自顧自地朦朧著,綿延的曲線好似用水墨丹青勾勒出來,安靜地浸潤在一片暮靄之中。或許是在嘈雜的城市呆久了的緣故,置身在這一片茶海,竟然不知該如何呼吸了,靜得讓人懷疑是不是耳朵失聰了。
這里是夏縣泗交鎮的大澗口村,也是“南茶入晉”的茶葉種植基地——厚民茶場。
空山新雨后,天氣晚來秋。我們是在一片蒙蒙細雨中到達這里的。車行繞山油路,遙望疊嶂茶園,令人心情大暢。山頭偶爾泛起的片片白霧,為茶園增添了幾分神秘,加上陰沉天氣之下壯闊濃郁的云層,讓人不禁心生敬畏。
十余年前的大澗口村民們,依然延續著從祖輩流傳下來的傳統耕作方式,無論是種玉米,還是小麥,每畝地不到300元的收入,讓這個不足500人的小山村長期難以擺脫貧困。
2000年,在大澗口村以北,300公里左右的地方,山東青島的退休干部陳厚珉在霍州七里峪開始了試驗種植茶樹。 從2002年冬第一批試種茶苗全部被凍死,到2005年30畝茶苗全部安然過冬。由此,陳厚珉也成為山西種茶第一人。
夏縣泗交鎮處于中條山脈中端,境內森林覆蓋率超過65%,年降雨量比山下鄉鎮多出幾成,形成一片得天獨厚的溫帶季風性濕潤氣候。2009年,陳厚珉為擴大茶葉種植,轉戰泗交深山,選擇了大澗口村。
流轉土地、精心試種、防寒保暖……如今,一座300余畝的高山綠茶農場在大澗口村建成。
“去年產茶2000公斤,今年預計產茶3000公斤到4000公斤。”茶場總經理、陳厚珉的女兒陳曉園說。“厚民晉茶”生長在平均海拔1200米的深山里,喝著山泉水,吸收的是山村群眾的農家肥,遠離各種環境污染,無霜期短,生長期長,因此具備品質高、營養全、葉片鮮等優點。農業部認證其為無公害農業產品,中國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委員會授予其“中國優秀綠色環保產品”稱號,山西省名優產品開發中心授予其“山西特色農產品”稱號……
“以前種玉米,一畝純收入300元左右,現在種茶葉,光一畝土地流轉費都580元了,還不算村民到茶場打工的收入。”聊天之余,已經嘗到種植茶葉甜頭的村民邢文學樂滋滋地說。在村中心廣場,4個由茶場投資裝修好的農家樂,返租給村民經營,拓寬農民增收渠道。
以前的山,是村民謀生的山,翻山越嶺,辛苦勞作,日子艱苦。現在的山,茶香彌漫,茶棚之間由金黃色的向日葵點綴,黃綠相間,高低交錯。向茶園進發的蜿蜒小路,則是原汁原味的土路。漫步小路,蹣跚而行,茶園竟是如此的幽謐,置身其中,無論往哪個方向望去都看不到頭,無邊無際,頓感自身之渺小。微風一吹,婆娑之聲與鳥語啾鳴交響成趣,大大小小的向日葵花盤不勝其數,讓人剎那間有點恍惚,猶如置身在某部電影大片中的場景。
午后,泡一壺谷雨尖,品一杯泗交綠,便可將滿山的綠色在全身蔓延,新綠,嫩芽,在杯中舒展,炫舞,茶香在碧綠的恣意伸展中一縷縷溢出,讓人不由地深深嗅一下,那是太陽的味兒,閑云的味兒,質樸自然的味兒,仿佛回到了一叢叢的茶樹上,回到沾滿露水的清晨,回到若有若無的薄霧里……
帶著氤氳的茶香,下山之時已近黃昏,遠方的茶園逐漸模糊,那片綠卻在記憶中漸漸凝固……
■小貼士:
怎么去:從夏縣縣城往泗交鎮方向一路上山,路況不錯,但是彎道比較多,到泗交鎮之后,即可看見一座小橋左轉,順著厚民茶場的標志4公里左右到王家河大澗口村。
吃什么:地道的農家菜,炸花椒葉,農家饅頭等,一般是就地取材,都是應季菜品。村里有4戶農家樂可以住宿,還有1戶農家餐館。
玩什么:春天,茶園中種植的是油菜花,秋天是向日葵,適合拍照。在觀賞茶園的同時,享受山里的寧靜和愜意,適合發呆。
(編輯:admin)
0
條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