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原龍山石窟一期工程即將竣工 國慶節將與游客見面
更新時間:2016-11-15 00:35:45點擊次數:1062次字號:T|T
27日上午,在太原龍山風景區看到,工人們正在對石窟進行頂部防水和施工部位的表面做舊工作。表面做舊是指采用與巖體相同的巖粉和無機礦物聚合物,進行多組不同表面做舊試驗,最終選擇與石窟巖體顏色相近的表面做舊配合比,使其與周圍景觀相協調。從太原市文物局龍山文管所獲悉,國家保護文物龍山石窟一期搶險保護工程將于9月底竣工,國慶節與游客見面。
27日上午,在太原龍山風景區看到,工人們正在對石窟進行頂部防水和施工部位的表面做舊工作。表面做舊是指采用與巖體相同的巖粉和無機礦物聚合物,進行多組不同表面做舊試驗,最終選擇與石窟巖體顏色相近的表面做舊配合比,使其與周圍景觀相協調。從太原市文物局龍山文管所獲悉,國家保護文物龍山石窟一期搶險保護工程將于9月底竣工,國慶節與游客見面。
龍山石窟位于太原西南20公里的龍山山頂,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元代(公元1271~1368年)道教石窟群。最早開鑿于隋唐時期,鼎盛于宋元之際。元太宗六年(公元1234年),元代全真教道士宋德芳(宋德芳號披云子,山東萊州掖城人,丘處機弟子)主持營造。
龍山石窟現存虛皇龕、三清龕、臥如龕、三天師龕、玄真龕、披云子龕、三皇龕、七真龕及辯道龕,共9窟,石雕像65尊。石窟雕鑿內容均為道府諸神和玄門列祖,造型有坐,有臥,有動,有靜。風格樸實莊重,手法凝練,衣著雕飾簡潔素凈,表情含蓄,耐人尋味。浮雕云龍、雙鳳藻井、仙鶴等諸多石雕紋飾精美絕倫。
石窟自上而下,由西向東分為三組。第一窟虛皇龕位于龍山之頂,洞內雕有道教元始天尊及兩壁20尊諸虛皇道君神像;第二窟三清龕位于虛皇龕之下,龕中正面居中有元始天尊、靈寶天尊、太上老君石雕坐像,通高1.5米,兩壁6尊真人和6尊侍者雕像;臥如龕位于三清龕東側,洞中石臺上雕披云子宋德芳臥像。自西向東巨石之間三天大法師龕內有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及其子張衡、孫張魯石雕塑像,各高1.35米,另有8侍者像作肅立狀。玄真龕、辯道龕,最具觀賞價值的當數七真龕,也稱玄門列祖龕,有9尊雕像,門側各雕青龍、白虎、仙鶴、云龍,既象征神山仙境,又真實地反映了道教全真七子講經論道的情景。
龍山石窟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、題材最豐富的道教石窟,在我國道教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,其雕鑿技術奇特,面型方圓。衣飾沉厚,線條簡練,風格粗獷,生活氣息濃郁。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亦是我國道教雕像的杰出代表。
太原市文物局龍山文管所辦公室主任段愛軍介紹,龍山石窟歷經千年滄桑,由于石窟區所處的地質及環境不斷發生變化,龍山石窟經歷了自然風化和人為破壞,洞窟及雕像不同程度遭到損毀。近年來,龍山文物得到了積極的保護,政府投入巨資對龍山道教石窟進行了技術保護。2014年,又對龍山石窟進行了地質勘察、病害調查。“很多自然因素,包括溫度、濕度、二氧化碳濃度、洪水、地震等都會對石窟帶來影響。受自然、人為等因素影響,龍山石窟存在裂縫、空鼓、起甲等病害,且部分發展性病害變化劇烈,影響到文物保存。”于是,報經國家文物局批準,委托中鐵西北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對石窟開始了危巖體、邊坡加固工程。并于同年10月全面啟動。
(編輯:admin)
0
條評論